2012-07-13 註:知道作者開了集合《拾年記》點滴的網誌,裡面有本文的連結,若有朋友看到這篇寫得很冗長、文筆又不好的書評,請不要介意,也請多給我一點批評指教。
另外也恭喜作者、我的舊同學勤Dee,《拾年記》成書將近一年,相信定必是百般滋味在心頭,期望未來繼續看到你的作品(大家一場同學,我就不用「您」那麼假了,哈哈)
年前《巾幗梟雄》熱潮,除了令資深演員黎耀祥嘗試到爆紅的滋味,他在劇中飾演的角色柴九講了一句至今我的父親仍在說的話:「人生有幾多個十年?」(國語就是人生有多少個十年的意思)
恰巧自己不是一個喜歡長生不老的人,人活在世上,只有自己想做的事能夠完成十之四五,這個人生已經算是無憾了,畢竟「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如果你如 意的事可以有一半左右,那你還好意思去投訴什麼嗎?所以嘛,人生有多少個十年,對在下來說意義不大,反而是自己想做的事,你需要用多少個十年去完成,早點 計畫好還來得比較重要及有意義。
在下今年二十有三,生肖屬龍的我行將踏入人生第二個龍年,意即我的所 謂人生已經過接近2.5個十年,遺憾的是,現在自己想完成的事,正正是廣東俚語的寫照「十劃都未有一撇」(這個…我可不知道該怎麼翻了,反正就是指一件事 情距離完成還遠著的意思…)。不過在過去的十年(2000年到2010年啦哈哈),對自己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十年,因為到現在為止,很多人生必經的階段,都 發生在這十年了:完成小學課程、完成中學課程、進大學(今年才畢業…)、愛過不止一個人、心不知道痛了幾次、心碎了就那麼一次、認識到很多很多生命中最重 要的朋友等等…
在時代巨輪轉動的同時,除了關心自己、身邊的人、自己的事、身邊發生的事、世界的人、 世界的大小事以外,我們除了現在跟朋友聚在一起的時候有機會話家常、聊當年的趣事以外,我們有曾經試把過去十年出現過的潮流、熱捧過的物質東西用文字去紀 錄下來嗎?可能我們隨口就可以講出ICQ、N記8210手機、甚至是近代的Facebook、iPhone 等等的一堆東西,可是又有誰會把記憶中散亂不堪的片段轉化成文字呢?嬉笑怒罵當中把我們這十年經歷過的事情、擁有過的東西如數家珍、娓娓道來,就是這本 《拾年記:香港流行年代誌(2000-2010)》。
(以下感想部份含少量內容。)
書是看完了,不過因為基於舊同學的立場,加上「書評」二字實在太重,擔當不起之餘也不好意思真的去評朋友的作品(重點是自己絕對不夠格去評),文字方面是絕對不可能有什麼特別的挑剔,重點要跟大家分享本書裡令自己最有感觸的幾個篇章。本書分為五個系列:《城市‧異相》、《城市‧個人》、《城市‧男女》、《城市‧戀愛》、《城市‧史記》,每個系列層次不同,十年之間的趣事、潮流、社會起伏跌宕,算是應有盡有,作者把兩種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混在一起,交織出的,往往都是令我們懷念卻同時感到無可奈何的小故事。
我大概就在每個系列裡選一篇故事跟大家分享一點小小的感想吧。
《千年蟲 x 食字》
X
時代巨輪在轉、時代也同時在演進,可是畢竟巨輪是圓的,有些東西任憑巨輪怎樣轉也轉不走。作者以怪獸比喻兩種不同現象。十一年前有千年蟲,十一年後就有 集千年蟲與食字之大成的「盲搶鹽」。那邊廂,當電腦專家還沒有特別惶恐的時候,千年蟲已經把一群不諳電腦的人嚇倒;這邊廂,當大和民族還在忍痛面對地震海 嘯與核洩漏危機、已經顧不得溫飽的同時,十萬八千里外的無知香港人,在沒有風雨的晴天之下,放下應有的工作去搶購食鹽,全因一句「核輻射污染太平洋海水, 繼而影響食鹽」;誰知道「盲搶鹽」還有下集,手機即時通訊應用程式「Line」「用家資料可能會外洩」更是十年以來首次成就了科技災難結合流言蜚語的創 舉。
讀完這篇《千年蟲 x 食字》,我只能取笑港人,憑什麼以「羊兄」去拍攝「投資有風險」一類的廣告,根本港人羊群心理作祟之時,那種團結在一起的無知愚昧,比起可愛的綿羊是有過 之而無不及的。至於「食字」方面嘛,很抱歉,因為「豹紋底褲」一類的笑話我曾經講過不下百次,廣東國語皆有,是以對「食字」蠶食真正文字之說略有保留,相 信只要好好灌輸「好玩的文字」跟「實在的文字」分開的概念,問題絕對不如「羊群」般嚴重…
《麥兜 x 麥玲玲》
X
起初看到這個「雙麥」的搭配,除了隱約嗅到搞笑的氣味之外,我實在猜不著本篇的主題是什麼。只是看完以後,就知道本篇跟搞笑沾不上邊,一幕幕平凡無奇的未來藍圖在腦海中閃過,隨之而來的又是一剎那的黯然神傷。
羨慕平淡生活不是罪,甚至很多人早在襁褓裡已經流露出對平凡的渴求;有人在經歷過超越自然的跌宕後猛然驚醒,自己最渴望的還是淡如水的生活。云云眾生中 也有成千上萬的人不甘平凡渡過一生,想盡辦法為自己的生活帶來更多刺激與挑戰,反之則在每天營營役役的生活裡不斷的自我埋怨,想起模板式的生活就不禁搖頭 嘆息。
其實本篇的故事性不是很強,只是引申出來的啟發就足以令我放下書本,好好的往窗外看一看、想一 想:一個人追求怎樣的生活也好,自己滿意不就好了嗎?為什麼還要在意別人的看法,拘泥於所謂的平淡與豐富之別呢?做「麥兜」也好,做「麥玲玲」也好,忠於 自己的感覺,過的人生才會有那種實在感。
《電車男 x NDS》
X
只能說一句寫我情深啊…
「明明自己的書桌上根本沒擺滿高達模型,或是身材誇張失實的動漫女角手辦公仔。明明自己甚少會翻漫畫,因為貴,買不起,只得偶然問同班同學借閱。追本溯源,XX之所以被喚作電車男/毒男,原因跟傳媒對此詞不斷引用誤用不無關係…」
「XX每次吞吞口水,準備開口跟女孩說話時,還是會尷尬得面紅耳赤,陷入一片失措的窘態當中。」
「XX當然沒拍過拖,但暗戀的經驗,也不算少。對象大多是學校裡比較文靜的女同學。他不懂主動獻殷勤,只是默默地站在後面,凝視著女孩的一舉一動,已經感到滿足…」
至於潮流觸覺方面,其實本來也說得蠻對,只是看到現在自己衣櫥裡的服飾,就有點不好意思說自己跟不上潮流了…(哈哈!)
對,怎麼會那麼巧呢?本篇主角除了「滿臉暗瘡」以外,跟自己中四的時候怎麼那麼像?看完以後失笑超過兩分鐘以後,發覺自己除了在衣著打扮上略有小成之 外,好像異性緣方面也不過爾爾,在所謂戀愛這三兩事上,還是停留在放不下、繼而自我消失、後來表面痊癒內裡神傷的一個循環裡,我絕對有理由相信自己喜歡跟 異性當好朋友/好姐妹,多於成為一對伴侶…
這篇不能說是最喜歡的,只能說是感觸甚深,又意外的觸到不癢不痛的瘡疤,令人懷念當年的青蔥歲月…如果真的如篇中主角般十五年後遇到志趣相投的終身伴侶,即便那時已經行將四十,應該還不算遲吧?
《好心分手 x Starbucks》
X
篇中那一封不知道真的是給舊情人的還是「給自己的信」,算是作者把2000 - 2010 十年來大部份膾炙人口的悲情戀歌聚在一起,作一個總匯。雖然對選歌方面還是有點保留,就算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還是可以有一些國語歌曲吧!(哈哈!)
其實不是鍾愛咖啡的人會跑去喝的原因是什麼?無從考究。年前自己也試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獨個兒跑去了觀塘APM 那一家Starbucks,點了一杯Iced Mocha,自己一個人坐在落地櫥窗之前,雙手不自覺的就放在鍵盤上,漫無目的地開始寫一些不知所云的東西。一個小時之後,喝了不到一半,嘴裡說著還蠻好 喝,身體卻開始誠實地為排斥咖啡作出反應,心裡一陣陣的悸動、手不斷的顫抖、在冷氣底下開始冒冷汗。
我再也沒有喝過咖啡了。
聽著「咖啡麻醉不了孤單,只會讓心更燙…」就知道,好些事情,著實不是自己嘴裡說著、找點東西去麻痺自己的感官就可以忘記。
《心繫家國 x 自由行》
X
從小城小愛的層面再次回到家國層面,本篇不單單是聊香港,反而是不同的虛擬港人角色去看中國這十年的變遷,也看看港人在這十年對國家的觀點與角度有什麼改變。
正面的、負面的、支持的、撻伐的、忌諱的、值得紀念的,香港人對祖國的情感著實是五味雜陳,站在所謂品德高樓之上去看自己同胞,處處認為對方不如自己的 看法雖有改變,可是某些港人腦中還是不禁閃過這一類的想法,當國家有難,畢竟香港人也是中國人,同理之心適時發揮作用,把港人從內地人缺乏公德這一塊拉出 來,再次掏出對國人的關懷之情。
血脈相連,其實就算不在同一個地方共處,也真的沒有必要推出什麼國民教育。
中國人就是中國人,出身的時候,心,已經跟家跟國緊緊的繫在一起,只是偶有唸唸有詞,希望同胞可以做得更好、國家可以更開明,不過嘛,要唸到何時就不得而知了。
今天早上依舊過著在JobsDB游走的生活,依然是過著「合眼緣才動手製作CV/Cover Letter」的宗旨,找工作的步伐逐漸放慢,最後草草發了三兩封電郵,就結束了一天的「工作」。當然,現階段真正的工作是把這裡弄好,之前也答應過舊 友、答應過自己,書看完了就寫幾個字聊一下感想,因為前幾天不是《巨聲3》就是《華人星光大道》,再來就是為著一位不知是瘋的還是正常的網友丟下一句「不 要再製造文字垃圾」而在意,心情、體力俱沒有辦法應付一本新書的時候,今天難得完全空閒,就認真的開始看這本《拾年記》(斷斷續續的看書不是我的偏好…)
誠然,本書還有很多可以玩的東西沒有玩得很盡,架構的緊密程度可以再好一點,不過我看得很投入就是了。有朋友曾經跟我說,這本書的組織太鬆散,幾乎沒有 什麼主題可言,買書算是支持舊同學而已(哈哈,無意製造分化,只是把不同的意見帶給作者。)前題是那位友人只是看了幾篇就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寫這類把回 憶摻雜在不同篇章的小品,把所有東西寫得太得太明顯,到頭來看完的感覺就是「頭過身就過」,看完就忘了,基本不會有自己可以想像的空間。
另有說本書想對社會這十年出現的現象作出批判,卻又搔不到癢處,寫了好像沒寫一樣。我自己是認為,本書的宗旨旨在跟我們這一群踏入社會不久的年青人一起 緬懷過去十年的種種點滴,就算是對潮流現象有所不滿,輕輕調侃數句,搏得讀者們會心微笑,不就是最好的效果嗎?太多的批判就變成了社論,原本趣味盎然沒 了,那這本書存在的意義也沒了。
我自己認為還可以改進的地方是,如果一對情侶的角色,能夠穿插在幾個題材迥然不同的故事裡面,於我們讀者角度看起來,玩味更豐富之餘,「拾年」也可以玩得更盡,不同的潮流見證著角色們性格、際遇上的變遷,兼顧了一些些小說的成份,不是更好玩嗎?
另外不知道是否礙於版權及成本關係,如果書裡有一點「那些東西」的圖片會讓我們更投入,始終好些事情年代久遠,靠文字把零碎的記憶拼湊在一起,得到的畫面還是有點模糊的…「把文字影像化」,還是「把影像文字化」?這種主觀的事情還是留白、讓別的讀者去體會一下吧。
當自己在23歲前後還在為不如意的學業煩惱之時,作者在即將23歲/剛過23歲的時候便推出了第一本書,是圓夢、是把寫作視為終身職業也好,看來,我真的要好好的往這個目標進發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