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a Del Rey 這個名字,暫時對大部份港人來說都是陌生的。原名Elizabeth Grant 的Lana,現年25歲,是美國新晉的唱作歌手,上年六月推出首張單曲《Video Games》後大獲好評,被好些海外網友及媒體冠以「Adele 殺手」、「2012令人最期待的聲音」等等,十二月時推出第二張單曲《Born To Die》令她的人氣持續升溫。

  Lana看似一路 順遂的星途,卻在本年一月遇上最大的考驗。今年一月月中Lana 獲邀擔任美國老牌綜藝節目Saturday Night Live(下稱「SNL」),現場演唱成名作《Video Games》,表現幾乎獲得一面倒負面的評論,認為她的唱功完全不行,更遑論挑戰Adele、甚至是已故Amy Winehouse 的地位,不過仍有很多Lana 的支持者認為Lana 作為一個新人,在如此重量級的節目演唱,緊張影響到演唱水準是必然的。

  就在這種高低起伏的評價聲中,Lana Del Rey 的第一張實體個人專輯《Born To Die》於本年一月三十一日推出。到底這張專輯能否仿傚Adele的《21》稱霸2011樂壇的成就呢?

延伸閱讀(排序不分先後):

1. 《The Guardian》Lana Del Rey: Born to Die - review, written by Alexis Petridis

2. 《Rolling Stone》Lana Del Rey: Born to Die - review, written by Rob Sheffield

3. 《Chicago Tribune》Album review: Lana Del Rey, 'Born to Die', written by Greg Kot

4.  網易娛樂專稿 - 《Lana Del Rey 新專輯:末日之花 靡靡之音》

Photo copied from Stereogum.com

專輯曲目

1. 《Born To Die》(Second single)

2. 《Off to the Races》

3. 《Blue Jeans》

4. 《Video Games》(First single)

5. 《Diet Mountain Dew》

6. 《National Anthem》

7. 《Dark Paradise》

8. 《Radio》

9. 《Carmen》

10. 《Million Dollar Man》

11. 《Summertime Sadness》

12. 《This is What Makes Us Girls》

13. 《Without You》(Special edition bonus tracks)

14. 《Lolita》(Special edition bonus tracks)

15. 《Lucky Ones》(Special edition bonus tracks)


《Born To Die》之前的Lana Del Rey…?

   雖說是「Major label debut」,可是嚴格上來說這是Lana 的第二張錄音室專輯。首張專輯名為《Lana Del Ray A.K.A. Lizzy Grant》,注意,我沒有串錯她的名字,而第一張專輯的名字裡不是「Rey」而是「Ray」。原因為何就不得而知了。自己第一次聽到Lana 的聲音就是聽《Video Games》,所以可以乾脆把《Born to Die》當作是她的首張專輯,不用跟前張專輯左比較右比較,反正不管是唱片公司還是Lana 本人

  與《Born To Die》不同,《A.K.A》只以數位形式發行,在iTunes 的銷情並不理想,相對這次專輯雄踞歐洲十六國iTunes 下載榜第一名來說,真的是差天共地。

《Born To Die》 - 歐美評價反應大不同?

   歐美市場對此張《Born To Die》的反應如何?答案是兩極化,在美國出道的Lana,專輯在歐洲異常受歡迎,在美國卻得不到專業樂評的歡心,美國知名音樂雜誌《Rolling Stone》的編輯Rob Sheffield 狠批 Lana 的聲音呆板(prim),又認為她沒有足夠準備去推出專輯;其餘的美國樂評則普遍認為《Born To Die》未能收一鳴驚人之效,但認為Lana 是有潛力在樂壇發光發熱。

  歐洲的樂評對於《Born To Die》則普遍給予正面的評價,其中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的記者Alexis Petridis 認為專輯漂亮地改變了流行音樂(Beautifully turned pop music),又認為專輯內大部份歌曲的旋律的構造都十分「華麗/壯觀」(constructed magnificently),不過他也同意歌詞是令專輯無法表現歌手個性的主因。 


《Video Games》的「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Video Games》官方MV。

  先聲奪人的《Video Games》的確讓一些不認識Lana Del Rey 的朋友有愛上她的衝動。遺憾的是,整張專輯最耐聽、主題最好、歌詞最好的歌也是這首…

  「Video Games」是否真的是單純的電玩?專輯以性、愛、濫藥等等黑暗糜爛題材為主軸,想必此歌不可能純粹控訴前男友只顧電玩而忽略她。聽了幾次反而覺得是在她心目中,男友對愛的認知就是性,而自己對愛的解讀不甚相同,但為了遷就男友,也慢慢投入性事,把自己的價值觀改過來。如此解讀的話,那麼這首歌曲真的是一 首相當悲傷的歌曲。「Heaven is a place on earth with you」大概是整首歌最有意思的歌詞,兩人在一起,無論在地球什麼地方都像是天堂了…(2012/4/28 修改:謝謝網友ALS 指正,很久以前把這句)

  若是第一次聽Lana Del Rey 的歌曲,這首歌一定會讓你喜歡她,因為乍聽之下一個有個性、同樣走復古風潮的女生即將佔據你的聽覺,可是嘛,聽完整張後,你就不會如此肯定了。

Lana Del Rey 本年一月於SNL 現場演唱《Video Games》

   至於Lana 在SNL的演出是否真的像NBC 新聞報導員Brian William 所說「One of The Worst Outings In SNL History」呢?Lana 的表現的確是不好,大概緊張讓她的尾音都飄得亂七八糟了,聲音是有點緊,可是聽得出她還是有一定的自信,看過片段後就覺得不如樂評說的那麼差,至少是聽得 下去的,可能普遍觀眾對於歌手在SNL 演唱有較高的要求,不過應該不至於永不翻身的地步吧?

生醉夢死的《Born To Die》 

《Born To Die》官方MV。

   雖然有外國網友把歌詞解讀為耶穌的降臨就是「Born to Die」,我個人認為是想得太遠了(笑),畢竟這不符合專輯聊過去糜爛生活的主題,無緣無故明喻隱喻宗教思想也太突兀了吧?從MV 裡可以略知一二,大概主旨就是一句,一段戀情的誕生就是為了終結,MV 出動到兩隻真的獅子,Lana 又與男主角床戲連連,足見主題並沒有那麼複雜。

淺白與膚淺,一線之差

   歌詞淺白也可以意義深遠,最致命的應該是淺白與膚淺並存,故事主體,沒了;畫面,沒了,就算配樂、編曲如何優秀,也救不了。《Born To Die》專輯裡不少歌曲的歌詞膚淺,欠缺畫面,讓整張專輯的主題不能完整地呈現給全球樂迷,是讓專輯出現評價不高的主因。其次就是Lana 聲音上的演繹欠缺張力,也欠缺起伏,就算很多歌曲搭配著極為豐富的管樂、弦樂,依然沒能挽救因歌詞內容空洞導致乏味的專輯。《National Anthem》未能好好發揮「Overdosing」、「Excessive Buying」等等的題材;《Million Dollar Man》、《Carmen》等等都是編曲很好,看歌詞看來看去就是看不出一個主題,很是可惜。

話題性十足,前景…

   沒有Adele 的淋漓盡致,沒有Amy Winehouse 的正常中帶點怪誕(反之亦然),Lana 的風格有點四不像,迷幻復古玩得不夠極致,得其形而不得其髓,尤其是歌詞上的乏力,搭配有點平凡的唱功,要在樂壇穩佔一個位置猶有難度,更遑論可以取得 Adele 式的成功…誠言Lana 的發展潛力是有目共睹的,只要在唱功與填詞功力方面多下功夫(或者找別人填詞…),相信定能建立起別具一格的音樂潮流。若勉強要說Lana 比Amy 及Adele 優勝的地方,那一定是Lana 的外型…

  到底是歐洲樂評對Lana 過份鍾愛,還是美國樂評對自己人特別嚴苛?無論結果是怎樣,唯有得到歐美這兩大主流市場的同時認可,Lana 才有登上流行樂壇頂峰的可能,畢竟事實就是這麼殘酷的,沒有辦法佔領兩大市場歌迷的聽覺,最後也許只會慢慢消失在人們的視線…

arrow
arrow

    Matth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